当监护权从家庭转向社会——如何更好地托起“法律孤儿”的明天?
[Logo] 残疾人驾车论坛
  [Search] Search   [Recent Topics] Recent Topics   [Hottest Topics] Hottest Topics   [Top Downloads] Top Downloads   [Members] Member Listing   [Groups] Back to home page 
[Register] Register / 
[Login] Login / 

当监护权从家庭转向社会——如何更好地托起“法律孤儿”的明天?  RSS feed
Forum Index » 新闻动态

Author Message
风雨无阻
车行天下
[Avatar]

Joined: Oct 24, 2009
Messages: 18168
Location: 北京
Offline
 
扫描二维码,查询残疾人驾校,驾照,辅具
来源:

自杭报刊发《从“法律孤儿”到社区守护》系列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随着人民法院一纸判决,在上城区凯旋街道南肖埠社区,因父母离世成为“法律孤儿”的55岁的重度智力残疾患者徐晓(化名),正式开启了由社区接棒监护的新生活。这个看似特殊的案例,实则揭开了我国残疾人托养体系转型的冰山一角。 数据显示,仅上城区2.53万名持证残疾人中,智力和精神残疾群体占比超过20%。类似徐晓的困境,正从个案演变为社会课题。上城区残联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近两年在日常走访中,不少残疾人家长表达了同样的担忧。比如,一位60多岁的父亲,现在独自照顾43岁的智力残疾儿子。“等我照顾不动了,儿子怎么办?” 近期,记者陆续收到了来自杭州多个社区的反馈。比如西湖区北山街道金祝社区,从2007年开始就照顾着患有精神二级残疾的王英(化名)。王英今年56岁,未婚未育,亦无亲属;鉴于其特殊情况,社区把她送至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简称“七院”)护理,帮她出租房子,并为其设置专门的账户用于她的照护。 18年来,金祝社区的社工们习惯了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接到一通来自七院的“特殊点单”电话:“我是王英,我要巧克力味威化饼干、QQ糖、糖炒栗子……”无论当天值班的是谁,大家接到电话都会认真记下需求,转交给社区残疾条线工作人员。 如今负责采购配送这一“定制单”任务的,是社工赵亓。她手中有一个社区接力保管的记账本(上图),记者看到上面贴满了每一单的购物凭证和账目明细,最早的能追溯到2018年,而有些购物小票早已褪色。 “除去医保统筹基金和大病基金后,王英最近半年住院费个人自付约9300元;而她目前能享受的残疾人重度护理补贴、精神住院补助等加上3000元/月的房租,足以保障她余生无忧。”赵亓说。 但这仍难掩现实的隐忧——金祝社区党委书记朱民军坦言,社区条线人员流动性强,像赵亓已是社区第4任“接棒手”,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工作内容多且繁杂,做好相应的社区工作没有问题,但不具备专业的养老及护理经验,“如果能有第三方专业的社会组织承接服务,会不会更好?” 这种担忧在学界也引发强烈共鸣。对中国社会保障历史有多年研究的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周膺说,在残疾人权益保障和福利促进机制方面,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当亲属缺位时,由基层组织担任监护人的案例为类似困境提供了范本,但托底能力正面临考验,配套措施必须跟上。 “社区不是万能药,需配套资金、专业培训,绝不能让好事变成‘甩锅’。”周膺呼吁建立监护监督机制,应当积极探索解决路径,如增加居委会法定职能、设立政府承担主体、认定志愿者主体等。他特别强调,上海闵行区、广州荔湾区已率先成立专业社会监护组织,这种将行政职能与专业服务分离的创新模式,或为杭州提供了转型思路。 一个个“徐晓”“王英”的生存质量考验着城市的文明刻度。如何构建政府主导、专业介入、社会参与的多元监护体系,将成为破解“法律孤儿”困局的关键。杭报诚邀社会各界建言献策,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Email] [WWW] [ICQ]
 
Forum Index » 新闻动态
Go to:   


Mobile view
Powered by 北京满天星辰福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2.5.0 © 微信公众号:cjrjcw,   QQ:3332690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support@cjrj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