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Register /
Login
真情故事
父爱如山永不言弃截瘫女儿迎来新生
Author:
风雨无阻, 车行天下
13/02/2012 09:27:24
2012年02月10日10:20 北方新报
武川姑娘康枝英有一段不幸的遭遇:半年内遭遇两次意外事故,让她从一个健康女孩儿变成了高位截瘫患者,身体上的病痛和精神上的折磨让她痛不欲生。当专家断言她只能终生与床为伴时,奇迹出现了:在家人的照料和鼓励下,康枝英奇迹般的站了起来,并且还有了一份工作。2008年以来,本报对康枝英坚强面对病魔、其父开博客为女儿募捐等情况陆续进行了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多家电视台和报刊前来采访康枝英。2012年2月3日,本报记者再次回访了康枝英,为她带去读者的问候与关心,同时,也将她坚强乐观的一面展现给读者。
【新闻回放】
康复训练是每天都要做的功课
接连遭遇意外
康枝英家住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乌兰不浪镇万城店自然村,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哥哥,一家四口其乐融融。2005年,22岁的康枝英被武川县一家矿厂聘用为化验员。虽然工资并不高,但是能守在父母身边,这让康枝英很满足。然而,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却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
一天,康枝英随司机外出取样时发生了意外,乘坐的汽车翻下路基,康枝英受了轻伤。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久后,一场更大的灾难降临到了这个女孩子身上。
2006年1月17日,康枝英在公司院外试骑公司为她配备的一辆电动自行车时,由于刹车失灵,她从车上摔了下来。后经内蒙古医院诊断为颈椎第5~6节粉碎性骨折,属高位截瘫,她只有颈部以上才有知觉。事后,父亲康吉贵曾经多次找到康枝英工作的单位交涉,可是单位只支付了1200元医疗费。
得知自己瘫痪的时候,悲观和失望曾一度令康枝英对生活失去信心,她拒绝吃饭、喝水,打算了断自己的人生。“我康复到今天这个程度不是什么奇迹,放弃这个词曾经无数次在我的脑子里翻滚。”已经从最艰难的阶段挺过来的康枝英毫不忌讳地说着自己当年的绝望,“是父亲救了我,他坚持天天给我按摩,是父亲给了我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亲情创造奇迹
康吉贵的家里不算富裕,两次大手术花光了这个家所有的钱。女儿瘫痪后,康吉贵和老伴儿便不分昼夜地照顾女儿。由于康枝英神经系统受损,尿床是常事,母亲王润花一天要给女儿换20多块儿尿布。而康吉贵则坚持每天给女儿按摩,晚上每隔3个小时就给女儿翻一次身,按摩一次。因为每天躺在床上,康枝英经常便秘,每次排便时,王润花就用一根自制的塑料板一点一点往外抠。
康枝英卧床近8个月后的一天早上,她突然觉得胸椎部位有点儿痛,她试着举了一下胳膊,竟然能动了!接着,她又试着举起了双手。康枝英在最初的惊诧过后,兴奋地喊来了母亲。当王润花看到女儿把胳膊举过了头顶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母女俩情不自禁地抱在了一起。这是康枝英瘫痪后第一次拥抱母亲。她心里清楚,自己的好转与父亲坚持给她做按摩、活动关节有直接关系。
2006年8月15日,康吉贵带着女儿来到内蒙古医院进行复查。复查之后,骨外科主任用惊奇的眼光看着康枝英说:“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恢复的程度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得多。”医生建议康枝英去北京中国科学研究康复中心寻求治疗,或许很快就会站起来。
医生的话让康吉贵父女俩非常高兴,可是,高昂的手术费又让他们犯了愁。为了给女儿治病,康吉贵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债。最后,被逼无奈的康吉贵想到了以行乞的方式呼唤好心人为女儿筹钱。
2007年6月,康吉贵带着女儿康枝英来到了呼和浩特市,在内蒙古医院附近一家小旅店里住下来。白天,康吉贵推着女儿站在街边。可是,老实而又有强烈自尊心的康吉贵怎么也开不了这个口,他只能静静地等待路人的施舍。20多天后,由于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康枝英的臀部生了褥疮,康吉贵只好带女儿回家调养。
尽管去北京治疗的希望破灭了,康吉贵仍然不肯放弃,只要有时间,他就到呼和浩特市的各所大医院康复科学习。他还自学了针灸、推拿。为了女儿,康吉贵成了半个康复专家。
父亲开博客为女儿募捐
为了能让女儿得到更多的帮助,康吉贵想到为女儿建立一个博客,为此,他放下锄头,拿起书本研究起了网络。2007年年底,在同学武俊平的帮助下,他建立了“农民父亲的博客”,他在博客上发了许多女儿的照片以及自己写的小文章,康吉贵希望能有更多的好心人来帮助女儿,给她鼓励,让她早日站立起来。
2007年10月18日,在康吉贵几名同学的倡议下,毕业近30年的武川县西乌兰不浪中学1978届100多位同学从四面八方赶到武川县新世界广场,为康枝英举行了爱心总动员募捐活动,仅3个小时就筹集善款14000元,武川县团委、妇联、残联等单位也纷纷伸出援手。
2010年6月,内蒙古碧海云天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在看了本报的报道后,被康枝英的精神所感染,立即号召员工举行了募捐活动,共为康枝英募捐43606元。
2008年、2009年,康枝英在父亲的陪伴下,在沈阳解放军第463医院细胞治疗康复中心接受了两个疗程的干细胞治疗手术。两次手术非常顺利,康枝英的腰部知觉有了明显的增强,身体也感觉更有力气了,她终于能够站起来了!尽管多数时间还是要坐在轮椅上,但这时候她的身体状况比之前已经好了太多太多了。经过治疗和锻炼,如今的她不但可以自己用叉子吃饭,还能发短信、上网打字。
传递光明 传递希望
身患残疾,她却拥有一颗阳光的心。康枝英和家人一起创造的奇迹传遍了大江南北,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沈阳日报》、《今晚报》等媒体将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康枝英,各界爱心人士也慷慨解囊,为这个不幸的家庭捐款。
从那以后,康枝英拥有了200多位朋友,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很多人来电或给康枝英发短信,鼓励她、支持她。康枝英将所有的来往短信整理、打印了下来,看到大家对她的鼓励和支持,这个坚强的姑娘内心更加充实了。
很多人也因她受益,她成了大家的知心妹妹,她将快乐、自信、坚强传递四方,让更多被病魔折磨的人和失去生活勇气的人重新面对生活。
这些朋友当中有一位来自湖南,笔名木言,他在干活时从房上失足跌落导致瘫痪,而且对方不给予任何赔偿。木言在给康枝英打电话时情绪激动,扬言要与对方同归于尽。经过康枝英反复耐心地劝说,木言终于放弃了这个念头,最终他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事情解决后,他立刻致电康枝英,欣喜地告诉了她这个结果。
获聘公益内蒙古网编辑
2011年8月3日,公益内蒙古网的理事长张宇来到武川县康枝英的家中,聘请康枝英为网络编辑。公益内蒙古网的工作人员把一台新电脑、一张电脑桌和一部打印机送到了康枝英家中。“非常感谢公益内蒙古网给我提供工作的平台。这是我瘫痪后得到的第一份工作,让我在生活中享有和健全人同样的工作权利。”
据了解,公益内蒙古网在近期的改版中设立了一个《枝英专栏》,康枝英主要负责在专栏里发表关于自己所感所想的随笔。
“我很幸运,能成为公益内蒙古网《枝英专栏》的文字编辑。这份工作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我的世界又增添了一份新的光彩……”
采访中,张宇对记者说:“康枝英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儿,虽然高位截瘫,但是她的手还能劳动。我们只想给她提供一份工作,让她在拥有一份收入的同时,还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今年1月16日,康枝英被聘为公益内蒙古网2012年度“公益爱心大使”。“那天,我真切地体会到肩上赋予的那份新的使命和责任。感谢经历,让我体会苦辣酸甜的多彩人生;感谢苦难,让我在多舛的人生旅途中逆风前行;感谢社会,是爱的力量打开我心灵的窗,再次激起了我生命的活力,燃起对生活的热情……”
撰写自传体小说
最近两年,康枝英每天除了4小时的锻炼外,对阅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不仅充实了她的思想,净化了她的心灵,也激起了她的文学创作梦想。
两年来,康枝英已有30余篇作品在报纸、杂志、电台、网络上发表。其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生命中的太阳”征文活动中,康枝英的作品《托起爱的太阳》获得了优秀奖。2012年,康枝英成为了内蒙古作家协会的会员。
“早7时至8时30分拉拉力环练臂力,9时30分至13时写作,中午歇一小时,14时至17时写作,18时练跪和站立,21时休息。”这是她每天的作息安排。由于身体原因,康枝英的两只手不能完全伸展开,只能靠右手腕关节突出的部位一次次地点击键盘写作,一天最多能打1000字。趴在电脑前时间长了,胳膊就抬不起来,腰也立不住了,可即便如此,她仍然怀着那份热爱与执着继续写作。
“以我自身经历为素材撰写的自传体小说,现在已经完成11万多字了,在中国电子工业出版社的支持下,小说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出版。写作期间,我有幸得到了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编辑张大诺老师的全程指导,书中主要讲述我意外瘫痪后亲人、社会对我的关爱和帮助,一路支持我的感人故事。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瞬间,让我度过了从绝望到希望的心旅长路,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采访结束时,康枝英望着窗外满怀期望。“温暖和仁爱处处可见,只要坚持梦想,希望就会在你前行的路上!”(本版图片由康枝英提供)
文/本报记者 田凤元
|
Desktop view
|
北京满天星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