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0日 06:45 刘璐/王一 来源:解放日报
摄影 王鹏
采写/本报记者 刘璐 《讲刊》记者 王一
2011年3月,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从中央领导手中接过了全国青年创业最高奖——“中国青年创业奖”。
光环眷顾下的他,是一名自幼失去双腿的残疾人。 40年,他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所以他的生命惊心却不动摇,痛楚却又阳光。
身残志坚的王辉,用他40年的经历告诉人们,在曲折面前昂扬奋起,在磨难之中自强不息,就可以激发出跨越一切的蓬勃力量。
■鲜血浸满了破碎的新棉鞋,染红了地上的白雪,雪白,血红
那是个飘雪的日子。
四岁半的男孩王辉裹着棉袄,拉着妈妈的后衣襟蹦蹦跳跳地走向银川化工厂。1976年的那个寒冬,所有的树都脱尽了叶子,厚重的白色覆盖屋顶。在天地之间一片银白中,男孩新穿的红色棉鞋格外醒目。
银川化工厂位于银川市郊,是一家以生产洗涤用品为主的工厂。王辉的妈妈是这家工厂的保管员兼操作员。四岁半,正是不肯离开妈妈的年龄。当王辉吵闹着要和妈妈一起去上班时,妈妈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简易的铁板楼梯直通二楼车间,王辉妈妈拉着宝贝儿子小心翼翼地走过楼梯。到了二楼,妈妈开始和女工们一起分配原料。在二楼的另一侧,搅拌机正常运转,搅拌着谷浆。
搅拌机里有两个大齿轮匀速转动,把谷浆掀起又回落。
王辉好奇地把脚伸向齿轮。红棉鞋慢慢地被齿轮夹住,刚开始,王辉还只是看着齿轮转动,不疼。
当疼痛突然袭来,伴随着王辉的呼叫,妈妈才发现缓慢转动的齿轮已经割破红棉鞋,正卷向王辉的小腿。
在场的女工们都愣住了,刚刚还活蹦乱跳的男孩,转眼间腿部血肉模糊。王辉的妈妈奔到儿子的身边,使劲欲把他从搅拌机中拽出来,王辉另一只脚拼命蹬踏,想要挣脱,却也被齿轮夹住。
慌乱之中,有人冲到一楼去关搅拌机的开关。搅拌机终于停住了。对一个四岁半的孩子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痛。
惊醒于母亲的哭喊中,王辉发觉妈妈正抱着自己赶往附近的医院。什么都不记得了,除了妈妈的眼泪。
鲜血浸满了破碎的新棉鞋,染红了地上的白雪,雪白,血红。
王辉的父亲闻讯赶来,却等来了无法承受的结果。双腿粉碎性骨折,失血过多,为了保命,必须截肢。想到截肢会给王辉带来一生的痛苦、给整个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场的亲戚朋友好心劝说王辉的父母:“放弃吧,不要救了……”
但,怎么能放弃?这是他们的宝贝儿子,从小聪明伶俐,惹人疼爱。怎么能放弃?正是父母的一时疏忽,没有照顾好儿子,酿成了惨剧。怎么能放弃?作为医生的父亲更无法漠视生命而不去全力救治。王辉的父母坚持要救下孩子,这是生命的嘱托,哪怕再沉重,也无法推卸!
第一次截肢,直到膝盖。王辉只记得每天要打几十种针,一看到护士就又哭又闹,父母也就跟着一起痛哭。眼泪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那个年代,医疗条件还相当有限。截肢后,因为伤口处理不当导致交叉感染,无奈之下,只能再次截肢。
又一次打击。第二次截肢,截到大腿根部,向妈妈保证“再也不乱跑了”的王辉,成了“半身人”。
那是一个无比漫长的冬天,仿佛要散尽所有的苍凉和寒冷。
为了能让王辉重新站起来,父母带着王辉辗转北京、上海、杭州,跑遍各大医院,希望能够帮助儿子接上双腿。最终,只是带着从上海假肢厂配的一副假肢回家。
起初,因身体所有的重量都压在断腿的伤口上,往往是旧伤刚好,新伤又现,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王辉常常含着眼泪练习走路,也经常哭闹着要放弃。坚持了一年多以后,才基本可以机械地走路了。
六岁半,到了上学的年龄,王辉的父亲托人做了一个简易的手摇车。这是王辉上学的交通工具,爸爸妈妈和哥哥总是轮流推着手摇车送他上学。
在学校,王辉觉得自己是个“另类”。异样的目光、背后的指指点点,成为小朋友们与王辉的相处模式。
“快看,快看,他怎么没有腿啊? ”虽是无忌的童言,却让王辉心里咯噔一震。
他低头看自己,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我的腿在哪里,我今后的路又在哪里? ”
从教室到操场的那段短短的楼梯,如果没有别人背,对王辉来说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为了不上厕所,他上课从不喝水,课间也都是独自躲在角落里。看到同学们一下课就欢快地跑出去玩,他只能倚靠在窗框上,对着天空发愣。
到了小学四年级,王辉的体重开始增加。年幼时配的假肢已不能承受体重。王辉开始练习把自己的身体放在板凳上,靠双手交替挪动板凳,慢慢向前。
因用力过猛而失去平衡,王辉无数次从板凳上重重地摔下。爸爸妈妈总是心痛地抱起他,陪他一起哭泣。然而眼泪终究不能治愈伤口。王辉终于明白,有些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
每次痛哭后,王辉又坐在板凳上练习行走。挪动板凳时,身体也要相应地倾斜。找到了技巧,王辉逐渐练就了用板凳“走路”的本领。
不能出去玩,念书就成了他别样的娱乐方式。小学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班前三名。初二时,王辉考到了全校第三名。父母感到很欣慰,儿子虽然身体不便,但是头脑聪明,不比别人差。
得到越来越多同学的欣赏和佩服,王辉开始变得有自信。温暖了心中的土壤,自强的种子就埋得更好。
父亲觉得王辉很聪明,学东西也很快,就鼓励王辉在家自学中医。从高中开始,王辉利用课余时间跟着父亲学习医学知识。每天背枯燥乏味的各种汤头、经络穴位,王辉从不喜欢到有了兴趣。
王辉期盼着学成后能当一名医生。但是,按照当时的规定,获得医生资质必须要到正规大学学习,没有资质就无法行医,而当时的高等学校不招收残疾学生。
五年的付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化为乌有,学医的梦想破灭了。
眼泪,又一次从王辉的脸庞流下。命运对自己,为什么这样不公?
那段日子王辉心灰意冷。偶然有一次,他听到母亲的同事说:“这孩子,将来能有个地方看看大门、收收报纸,就不错了,认命吧。 ”
王辉心里一颤。 “看大门、收报纸虽不是低人一等,但我的人生,真的只能如此吗? ”
■他用4年的光阴,创造了生命的传奇,也用4年的时间忘记,自己曾经被遗忘
眼泪是童年的苦涩回忆,但眼泪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体会。
王辉17岁的一天,从事园艺工作的二哥带回一块贺兰石。烟盒大小的石头,均匀晶莹,细微精密,紫中嵌绿,绿中附紫。王辉爱不释手,用小刀在石头上随意刻出了小鸟和树枝的形状。现在看起来很幼稚,但那时,爸爸妈妈都说刻得像,王辉也备感骄傲。
1989年,二哥听到西夏艺术制品厂正在招收残疾人学贺兰石雕刻的消息,就给王辉报了名。报到的前一天,王辉兴奋得一夜都没有睡着。
学雕刻需要手臂力量,并保持平衡。当厂领导看到王辉时,对他的身体条件产生了疑问:“你这身子吃得消吗? ”王辉很坚持,“就算我不行,也请让我试一试! ”
工厂距王辉家有三四公里远。体谅每天上班的父母和哥哥,王辉自己坐手摇电瓶车去厂里学习。培训班每天早上八点钟开课,为了能按时到厂,王辉六点钟就从家里出发了,从不迟到。
学雕刻的车间在三楼。这三层楼60级的台阶,成了王辉学雕刻的第一道难关。
王辉的父亲按楼梯台阶的高度,做了两个小板凳。上楼时,王辉先坐在一个板凳上,把另一个板凳放在上面的一个台阶。双手支撑,努力挪动身体坐到另一个板凳上,再把下面的板凳拿到上面,如此反复,把身体一层一层地上下挪动。
走上60级的台阶,正常人只要一分钟,而王辉要花半个小时。有时候,没掌握好平衡,身体失去重心,连人带板凳从楼梯上滚下来,摔得青一块紫一块。
摔倒没让王辉再流下眼泪。有时,培训班的同学看到王辉摔倒,提出要背他上楼,王辉都予以谢绝。因为他知道,如果连60级楼梯都不能征服,该如何征服人生?
持续练习了半个月,王辉练就了上下楼的本领。这两个特制的小板凳,也成为了他生活的必需品。
学雕刻的日子,让王辉找回了充满斗志的自己。别人每天练五六个小时,他就一定要练十二三个小时。雕刻需要绘画功底,工厂晚上安排了美术课,王辉一节不落。为了减少下楼的次数,他上课不喝水、午饭自己带,多苦也不掉眼泪。
王辉相信,作品是最好的老师。下课后,他还在反复琢磨师傅的作品,研究每个细节的刻法。
半年后,王辉接到了雕刻八骏图砚台的任务。但盖子和砚台总无法严丝合缝。问题在哪里?如何解决?困惑中的王辉一度有些灰心,难道命运又无情地截断了他前进的道路?又或许,雕刻根本就不适合他?
眼泪,又一次从脸颊上流下。
看着被刻刀割得伤痕累累的双手,王辉擦干眼泪,潜心研究。半个月后,他终于想明白了——原来砚台盖子是有弧度的,合缝不能只注重盖子底部的尺寸,弧度也一定要和整个砚台匹配。
王辉把雕刻融进了自己的生活。为了雕刻风景,他开始喜欢看鸟儿从柳叶间穿飞,云在窗外自在往来,看一树一树的花开,感受阳光的暖和绿的希望。
“虽然我是同一批学员中残疾程度最重的,却是学得最好最快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自己开店做生意的。 ”谈到这段学习经历,王辉骄傲地说。
1991年7月,王辉拿到了生命中第一份学徒工资。信封里一摞5元、10元的纸币,总共71元,王辉数了好几遍也舍不得放下。他用这份工资给父母买了蛋糕和糖果,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因为这不仅仅是努力得到的回报,更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尽管历经心酸,但那些记忆零散的碎片叠合在一起,却是美好。
因为雕刻技术精湛,作品又新颖独特,购买王辉贺兰石雕刻品的客户日渐增多。有客户向王辉提议:“为什么不自己开个店? ”
王辉的父母也觉得这是一条出路。
1993年,王辉在西夏区租了一家20平方米的门面,又聘请了几名雕刻师,加工、销售贺兰石工艺品。月租700元,加上购买贺兰石原料和包装,父母向亲戚朋友借钱,支持他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店。
在创业初期,不仅需要产品质量赢得口碑,争取客源也是关键的一环。王辉认真对待每位客户的每一个要求。有时,他还要坐着手摇电瓶车,带着自己的作品去各大小企业推销。
1993年的一个雨天,为了签成一笔两方砚台的单子,王辉和客户约好一早见面看样品。王辉冒雨摇着车准时到达,却没见到客户。当时没有手机联络,高楼里也没有电梯。王辉只能在楼下等。
“也许客户忘记了我们的约定,中午吃饭他总是要下楼的”。王辉就这样想着,默默在楼下等。不时有好心人过来问王辉是否需要帮助,王辉只是轻声说 “没事,等人”。这一等,就是三个小时。
直到中午,那位客户下楼吃饭,看到眼前的王辉,这才想起之前的约定。愧疚加上感佩,客户当场就签下七方砚台,价值一万多元。直到现在,这位客户还与王辉保持着合作关系,他俩也因此成了好朋友。
1993年,正值贺兰石雕刻作品的销售高峰,20平方米的店面已经存放不下王辉的梦想。于是租下小店旁边60多平方米的店面,王辉成了拥有两家店的老板。
然而到了1994年,贺兰石工艺品市场的竞争突然激烈起来,大批产品滞销,各种压力接踵而来。为此,王辉在传统雕刻图案的基础上,开发了一批具有西夏文化特色的贺兰石工艺品,一举获得成功。当年,王辉的作品在宁夏风景旅游点的市场上占到了80%的份额。
宁夏伟帝珍品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那是1995年,王辉23岁。
从71元学徒工资,到公司注册资金30万元。四年里,他既孤独又充实,既辛苦又满足。他用四年的光阴,创造了生命的传奇,也用四年的时间忘记,自己曾经被遗忘。
■一个“半身人”,举着喇叭,挪着板凳,在募捐箱前义卖自己的作品
那一幕,王辉永远不会忘记。
西北的冬天,早晨6点多,天还没亮透。王辉坐着手摇电瓶车去西夏艺术制品厂学习雕刻。上坡时,车子突然出了故障,开始往下打滑。王辉慌了神,只能用手刹死死地停住车子。但坚持了一会儿后,车还是慢慢地向下坡滑去。
正在情急之时,一位素不相识的大姐跑过来,用自己的身体紧紧地抵住电瓶车,帮着王辉把车推向上坡。车子停稳后,还没等王辉来得及说谢谢,她就匆匆跑开了。后来王辉才知道,这位大姐是附近一家店铺的主人,当时只有她一个人在店里。看到王辉遇到困难,她丢下店铺就跑出去帮忙。
很多来店看到过王辉的顾客,都会优先考虑购买他雕刻的作品。一些老客户还把他的作品推荐给其他人,王辉的生意越做越大。
这些都让王辉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和浓厚的关爱。他明白,只有回报,才能释然。
2008年,受宁夏残联的委托,王辉准备雕刻一组“和平女神”作品,献礼北京奥运会。一个初夏的下午,王辉在店里潜心雕刻,突然,门框、窗框开始晃动,周围居民也都惊慌地跑出了家门。后来才知道,汶川“5·12”地震发生了。
看到同胞遇难,王辉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第二天一早,王辉拿出自己雕刻的贺兰砚精品,到银川南门广场义卖募捐。一个“半身人”,举着喇叭,挪着板凳,在募捐箱前义卖自己的作品,声音是那样坚定、有力。当天义卖募捐所得的三万多元善款,全部捐给了宁夏红十字会支援灾区。目击者在现场拍摄的照片,也成了当年网络感动中国的十大捐款图片之一。
因为理解残疾人的痛楚与迷茫,从2008年起,王辉和银川残联共同出资搭建了贺兰石雕刻培训基地。培训主要面向残疾人、失地农民、下岗工人等弱势群体,哪怕是正常人,只要有兴趣来学,费用全包。截至目前,这个培训基地累计已招收了150多位学员。其中已有4位学员经培训后回去开了店,十几位学员进入了王辉的公司工作,还有几十人帮王辉的企业做起了代加工。
2010上海世博会,王辉应邀到生命阳光馆展示雕刻技艺,被世博会组委会评为“世博之星”。他雕刻的作品“西夏古风”,被上海世博会收藏。
2011年,王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从中央领导手中接过了全国青年创业最高奖——“中国青年创业奖”。
40年,他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所以他的生命惊心却不动摇,痛楚却又阳光。本是注定需要别人照顾一生的王辉,已然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一个人是石,两个人才是雕刻,点点滴滴,写满爱意
采访间隙,一个眉清目秀的姑娘来给我们倒水。王辉微笑着向我们介绍:“这是我的妻子。 ”
她叫王芳,比王辉小十岁。就是这个纤小的姑娘,十年前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坚持要和王辉在一起。
王芳的家在彭阳县,16岁那年,她在电视上看到了有关王辉的报道,当时就产生了敬佩之情。
2001年,王芳到银川市一家蛋糕店打工。得知一同打工的姐姐去过王辉的店里,王芳一直想去见见这个曾在电视上看到坚强的雕刻师。
中秋节过后,她跟着姐姐一起来到了王辉店里。亲眼所见王辉的境遇,王芳觉得“太不容易了,应该帮帮他”。她就帮忙给店里打扫卫生,擦拭雕刻品。一不小心,却把一个贺兰石雕刻的小茶壶打碎了。
本是来帮忙,反而添了麻烦,王芳很过意不去,不知所措地向王辉道歉。
从此,王辉认识了这个有爱心的小姑娘,王芳也经常到店里帮忙。
时间一长,两人萌生了感情。王辉的父母非常高兴,他们对乖巧的王芳十分满意。但王芳父母却极力反对,他们不能理解,女儿为什么就不能找个健全的人当丈夫呢?
“如果你要和他在一起,那就不要再回家了! ”王芳的父亲曾气愤地说。
可是在王芳心里,一个人是石,两个人才是雕刻,爱上王辉,必定是一生。
2001年12月30日,王芳来了个“先斩后奏”,毅然嫁给了要和她走过一生的男人。
“夫妻嘛,走在一起就是缘分。他是我的丈夫,为他付出不是应该的吗?”王芳说得很朴实。
结婚十年,王芳体会到的不是生活的沉重和来自社会的压力,反而是奋斗的快乐和家庭的平静。
上楼时,递上两个小板凳;生意上,帮忙分担打理;点点滴滴,写满爱意。
如今,夫妻俩的事业蒸蒸日上。王芳的父母也逐渐接受了这个不凡的年轻人。现在,夫妻俩把王芳的父母接到了银川,一大家子过得和和美美。
繁忙之余,王辉会去打乒乓球、钓鱼、唱歌,还烧得一手好菜,出行也开上了特制的汽车。
告别痛苦和眼泪,生活归于平静。那也是生命的本真:只有百味皆尝,才不负这仅有一次的人生。
告别的时候,王辉执意要下楼送我们。昏暗的灯光下,二层楼的台阶又窄又陡。王辉拿出两个小板凳,身体上下挪动,一级一级地往下“走”。
板凳交替,艰难,踏实。亦如他40年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