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查询残疾人驾校,驾照,辅具
石家庄助残车队:愿做残疾人“行走的拐杖”
2011-10-18 10:09:57 燕赵都市网 www.yzdsb.com.cn
燕赵都市网讯(见习记者张想玲)他们很急,一天二十四小时的一半他们分给了工作,上个厕所都要分秒必争;他们很累,收工回家,只想躺在那里一动不动,甚至连吃饭都懒得动手;他们的爱好很少,午饭之余的片刻停歇就可以让他们极有满足感。他们的生活好像缺失了一些东西,但他们对于这个社会的回馈却一点都不少,他们就是石家庄这个城市1.5万名普通司机中的几个人,他们和其他“的哥的姐”一样,作息昼夜颠倒,用奔跑的车轱辘撑起一个家庭的生活以及这个城市市民每天的正常出行,他们的名字前还有个沉重的注释———“省会助残车队”。
急!上厕所都是“分秒必争”
早上5时,天刚蒙蒙亮,司机张学亮就起床了。作为“包车”司机,一辆车,他和另一个司机白班夜班轮流倒。这个星期,该他跑白班了。白班工作时间是早上6时到下午5时。6时整,他已经准时等候在友谊大街,准备和跑完夜车归来的司机“交接”了。简单地寒暄之后,刚坐上车,他就说了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我现在已经欠外债200多块了。”见记者不解,他继续解释道,“我自己没车,车是承包的别人的,白班的话,要付给车主130元承包费,另外还有近80元的加气费,不算车辆维修、违章,一拿到车,我就欠了外债200多元。”
由于天色尚早,路上行人不多,张师傅载着记者空驶了近二十分钟,直到车辆行驶到中山路,一年轻女子拦住了车。女子对于车上作为不速之客的记者很排斥,张师傅一再解释,说只是亲戚搭便车,前面不远就会下车。女子依然不接受,最后扬长而去。张师傅无奈地告诉记者,“石家庄大部分市民不接受拼车。”见张师傅如此两难,记者不想再继续耽误他的生意,只好跟张师傅约定,等中午收车时再见面。
中午12时30分,张学亮师傅的电话“姗姗来迟”,记者赶到时,他正在街边摊子里吃面。一碗卤面条,旁边却摆了3大碗面汤。张师傅解释说,上午忙着拉活,没来得及喝一口水。“只好趁中午吃饭的时候,多蹭几碗免费汤。”
记者看到张师傅吃饭很快,几分钟的时间,两碗面条便被“风卷残云”了。吃完饭,没有着急出车,张师傅悠悠地点燃一根烟,猛吸了一口,眯着眼睛,轻轻地吐了一个烟圈。看起来,此刻他很享受。“也就这会能稍稍放松一下。跑起车来,上个厕所都得“分秒必争”。掐灭烟头,拿起车钥匙,张师傅又要上路了。对于记者想跟车而不得,他很抱歉,临走,发出邀请,“要不,你晚上去我家得了,我5点收工。”
累!回家之后就想躺着
晚上6时左右,记者来位于北二环到张学亮的家。屋子不大,但很温馨。“这房子是按揭买的,现在还在还贷款,每个月得给银行交2000多块吧。”张学亮妻子说。她在一家兽医院做临时工,每个月挣不到1000元,平时也是早出晚归。10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四年级,中午在学校旁边吃“小饭桌”,晚上夫妻二人下班早的一个就去学校接一下。周末,女儿就被送到市区的爷爷奶奶家。“我们家孩子基本上没人管。”谈起这一点,夫妻二人对女儿满怀歉意。
张学亮说,他很懒,平时在家跟“大爷”似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是一般人都很难体会到连坐十几个小时的那种身心俱疲的感觉。”拉完活收工之后,张学亮一回到家,脱掉鞋子,就躺在床上,什么都不想干,净等着吃饭。“有时甚至连吃饭都不想动手。”“以前我一点都不理解他,总嫌他太懒。一到家,就充‘大爷’,等着别人伺候。”张学亮的妻子说。后来,她也考了驾照,有次去外地,跑了5公里的车程,回家之后就体力不支了。从此之后,她对丈夫的“懒惰”再也没有抱怨过。“他一个人干活,养活全家,真的太辛苦。”
惊!司机是最容易“受伤”的群体
南二环,女司机杨子开着空车缓缓驶来。道路一旁同时伸出来两只手来。出租车一停定,一名乘客“眼明脚快”,一屁股坐了上去。另一个乘客不愿意了,“我先招的手,怎么他坐上了?”堵着车头不让走,非要让车里的“那位”下车,自己坐上去。司机左右为难,见司机没行动,最后撂下一句“你等着被投诉吧。”果然第二天杨子就接到运管处电话,告知她被乘客投诉拒载。按照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石家庄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凡是因为拒载被投诉的,一旦作实,司机将被处以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刚上岗不到两周就被投诉了,这可怎么办?幸亏当时有别人作证,否则真的可能被罚款。除了被乘客投诉拒载,夜里拉活碰上醉酒的客人无端惹出风波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张学亮打趣地说,“出租车司机是最容易受伤的群体”。
感!工作之余他们扛起了“助残”副业
其实,杨子、张学亮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省会助残车队”,这个助残队的队长叫焦文更。“2009年刚干上出租车司机,我就加入了车队。当时出租车上都装了车载电台,我听焦队长他们每天聊得挺热闹。就抱着“嘻嘻哈哈”的心态去了。”张学亮告诉记者,当时他的想法是“去山区看看残疾孩子,挺好的。”
第一次参加的集体活动是去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那些孩子很可怜,看到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张学亮告诉记者,当时他很震撼。“同样是人,他们的命运怎么那么坎坷呢?”张学亮说,那次之后,他的想法变了。“一个残疾人都能坚强地活下去,司机是苦点,累点,但最起码我们是健全的。”
目前助残车队的40名司机已经和全市200多名残疾人结成了帮扶对子。队长焦文更的手机号码更是成了残疾人救急的“120”。平时帮扶对象有急事要出门,他或者他的队员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接送残疾人回家。10月12日,记者见到焦文更的那天,他正要去以岭医院看望一位残疾人。这个名叫李小燕的患者前几天拄着拐杖出门,不小心摔伤,现在正在医院做颈部牵引。李小燕至今还记得车队第一次带他们去植物园的情景。“我特别喜欢花。植物园开放的时候,就听别人说那有多好多好。梦想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去啊?”后来听另一个残疾人姐妹说,助残车队要带大家去,但因为车辆有限,所以名额也有限。“怕报不上名,我第一时间就给焦队长打了电话。”后来,焦文更和队员们带着残疾人还去了很多地方,西柏坡、动物园,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很多残疾人戏称车队就是他们的另一副“拐杖”。
目前,焦文更队长心里还装着件烦心事,孙村拆了,他们助残队一人捐助四五块钱租下来的“残疾人之家”也没了,要是以后哪个残疾人兄弟来石家庄学艺或者是看病就医,住哪儿呢?(应被访者要求,文中张学亮为化名)
记者手记
“省会助残车队”组建时只有十几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壮大到了40人。虽然“的哥”的工作强度大,基本没有假日,有时候一天劳累下来,“甚至连提筷子的力气都没了”,但是对于帮助残疾人,他们则是义不容辞。焦文更队长一个电话,不论在哪里,不论在干什么,从来没有人说“不”。对于这一切付出,他们却很低调,总是说“这么做并不代表我们有多高尚,人的一生很短,能帮助别人是福分。”张学亮师傅更是把助残活动当成“疗伤”的良药。不论多么辛苦,至少我们是健全的。言语间,记者能感受到一份浓浓的感恩情怀。虽然在采访中,张学亮师傅多少流露出对工作的一点埋怨,可是张师傅又说了,“你选择了什么样的路,最终就得过什么日子,你得为自己的成长‘埋单’。”现在的张师傅很知足。“累了,就歇两天。休息好了,再接着干。”感恩,惜福,知足常乐,这难道这不是我们身边最朴素的教育范本吗?
编辑:张红梅 来源:燕赵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