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bottom of page  |  Register / Login

新闻动态

劳动创造幸福 奋斗成就人生 ——致敬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劳动者
Author: 风雨无阻, 车行天下
29/04/2025 05:50:14
来源:

盲人兄弟 郑心雨    毛铁 摄 张永龙 张梦银 韩顺风 靖银平 褚明强 杨捍东 刘红瑜 王兆坤 张瑞杰 王永忠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刘珊 光荣属于每一个用双手创造价值的劳动者,幸福眷顾每一颗永不言弃的追梦心。在我们身边,有一群特殊的追梦人,他们身残志坚,传承和发扬“铁打襄阳”坚韧顽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贡献力量。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残疾人劳动者群体,聆听他们用坚韧书写的奋斗故事,祝愿每一位残疾人劳动者在追梦路上绽放自立自强的光彩。 盲人兄弟周付喜、周成喜:让农机设备越来越“聪明”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刘珊 没有视觉,靠着耳朵、双手和不服输的心,襄州区古驿镇唐吕村的盲人兄弟周付喜、周成喜,练就了通过耳听、手摸来判断农机故障并进行维修的技术绝活,凭借一技之长照亮了人生前行的道路。周付喜说,这几年,他们自主研发的10余种农机具获国家专利,比如,精播机让粮食增产15%。 1968年出生的周氏兄弟,从小跟随父亲——当地唯一的拖拉机手学习农机操作与维修。1992年,周付喜因视网膜脱落失明。2009年,弟弟周成喜也因同样的疾病失明,两人共同开办“盲人修车”维修部,在黑暗中练就了“听音辨症”的绝活:发动机异响是连杆铜套开裂、离合不分离是杠杆断裂…… 30多年来,周付喜、周成喜修理农机数万台,培养了30多个徒弟,还开办修理厂、维修站,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范围覆盖鄂豫两省40多个乡镇,带动95名社员包种土地数万亩。 如今,周成喜的儿子周万虎接过接力棒,担起经营合作社的重任。 张氏针灸推拿传承人张永龙:一针修一世 技艺传四方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刘珊 “不管穷人富人,只要找到我们,有钱没钱都要看。从我这代开始,还立下了一条规矩,就是要心怀大爱,孝敬父母。”在枣阳张氏针灸推拿店,57岁的张氏针灸推拿传承人张永龙说。 张永龙回忆,他爷爷是闻名十里八乡的老中医,每次爷爷给乡亲们扎针时,他就给爷爷递银针、白布、药品。1984年,张永龙入伍,在某部队卫生室一干就是15年,潜心钻研,提升针灸推拿技艺。退役后,他在医院当过医生,但还是想回乡发展,于是2010年在枣阳市光武路开办了针灸推拿店。 为了传承张氏针灸推拿疗法,他打破家族直系传承、传男不传女的规矩,积极开展针灸推拿培训,把张氏针灸推拿的精髓传授给学员,年培训人数近1000人。 2008年,在一次见义勇为中,张永龙受伤落下残疾。他说,给病人扎针站久了会腿疼,但从没后悔救人。 张永龙除了免费为残疾人、退役军人看病外,还定期到福利院,为老人免费推拿按摩、扎针、贴膏药。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永龙说,他想让这项技艺走向世界,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尽绵薄之力。 技术能手韩顺风:用发明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刘珊 雷霆 4月23日,在襄阳金耐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铸造车间里,工人们正用一个一米多高、外形像两轮推车的“杠杆机器人”搬运砂芯。工人付义莲说,女同志力气小,以前两个人搬都还吃力。有了这个东西之后,就可以把砂芯推上走,省事了。 在湖北省第三届“鄂有绝活”技能大赛决赛中,“杠杆机器人”荣获先进制造类三等奖。这项发明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20余万元,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它的发明者韩顺风是该赛事举办以来第一位入围决赛的残障人士。 今年43岁的韩顺风是一名先天性听障人士,已经在金耐特公司工作了15年。虽然不会说话,也听不见,但工作中一有难题,韩顺风总喜欢主动想办法解决。 类似这样的创新,他累计完成20多项。这些发明都紧密围绕车间实际需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韩顺风领衔的砂铸车间班组,是一个由8名成员组成的特别团队,其中4人为残疾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即使面对身体上的障碍,依然可以通过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和企业作出重要贡献。 “板凳教练”褚明强:12年帮助千名残疾人圆驾驶梦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刘珊 4月24日,在鱼梁洲一家驾校的训练场上,失去双腿的褚明强用两个木制板凳支撑着残缺的身体,穿梭于车辆之间。12年来,他帮助全国近千名残疾人实现了驾驶梦。 7岁那年,一场火车事故使褚明强失去双腿。手摇车、三轮摩托……他尝试用工具突破身体的桎梏,但驾驶汽车的渴望始终深埋心底。 2010年,公安部新增C5驾照类别;2016年驾考条件再度放宽,更多残障人士可以圆驾驶梦。 2012年,历经7次往返襄阳与荆门的艰辛,褚明强终于考取C5驾照。 “我能用板凳走进驾驶室,你们也一定行!”2013年,褚明强转型为驾校教练,用自制板凳替代双腿,在训练场上一遍遍演示倒车、转弯。面对行动力各异的残疾学员,他设计个性化教学,“一对一”指导。 随着学员从广东、内蒙古等地慕名而来,褚明强将自家厨房改为学员食堂,并在距家200米处租下宿舍。 55岁的褚明强说,这些学员都实现了驾驶梦,他们中既有自驾穿越神农架的旅行者,也有通过网约车实现就业的创业者。 助残志愿者刘红瑜:义务教残疾孩子绘画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刘珊 4月23日,记者走进樊城区中原街道铁路社区阳光家园,见到了被居民们亲切称为“独臂妈妈”的刘红瑜。她用坚韧和爱心,十年如一日地教残疾儿童绘画,成为这个特殊家园里温暖的“守护者”。 8岁时,一场意外让刘红瑜失去了右臂。面对重创,她一度消沉,但在家人和社区工作人员的鼓励下,逐渐振作起来。2014年,她主动加入铁路社区“阳光家园”志愿服务队,开始帮助社区里的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我经历过低谷,所以懂得他们的难处。”刘红瑜说。 小豪刚到阳光家园时,不愿意说话。每次给大家上完美术课,刘红瑜就结合一些有益的故事画图画,然后结合图画给小豪讲故事,让他明白事理、敢于与人交流。慢慢地,小豪脸上有了笑容,变得开朗。 在刘红瑜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她牵头成立了“阳光助残小组”,定期组织义卖、义诊等活动,为困难家庭筹集善款。她说:“劳动最光荣,能为社会做点事,就是最大的幸福。” 创富能手张瑞杰:用勤劳双手开拓致富路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刘珊 在老河口市有这样一位残疾人,虽然双腿残疾,但他靠着勤劳、能干,不仅娶到了漂亮的老婆,而且成为了有名的创富能手,他就是张瑞杰。 1979年,张瑞杰出生于老河口市的一个小山村,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下肢残疾。17岁那年,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因家境贫寒被迫放弃了学业。 经亲戚朋友介绍,张瑞杰到一家电器维修店当了学徒。一年以后,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在老河口市李楼镇开了一个家用电器维修店。由于修理技术过硬,服务热情周到,收费公道合理,很多人找他维修家电。 后来,张瑞杰又租了18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开了一个家用电器小超市,不仅开展家电销售,还进行维修服务。 经过多年的打拼,家用电器超市的生意红红火火,年销售额达到了200万元以上。 在创业的同时,张瑞杰不忘回报社会,带动3名残疾人就业。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利用娴熟的技艺,为残疾人朋友及老人免费维修家用电器。 独腿游泳运动员郑心雨:破浪前行 为梦拼搏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刘珊 雷霆 4月24日,在荆门市体育文化中心游泳馆,20岁的谷城残疾运动员郑心雨积极备战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她以矫健的身姿跃入泳池,独腿划开碧波,破浪前行。 6岁那年,一场车祸让郑心雨失去了右腿。命运的骤变并未击垮她,2017年,谷城县残联的选拔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凭借天赋与韧劲,她入选湖北省残疾人游泳队,从此与泳池结缘。 训练场上的坚持,终化为赛场上的光芒。2017年,初出茅庐的她在襄阳市残运会上斩获三金一银;2021年,她获得全国残运会女子SM9级200米混合泳铜牌,实现谷城在全国残运会上奖牌“零的突破”;2023年湖北省残运会,她更是一人包揽50米自由泳等五个项目的金牌,成为当之无愧的“多金王”。 她用单腿游出了生命的壮阔,也以不屈的斗志诠释了残疾人的拼搏精神。她的故事成为一束光,照亮残疾人“无惧残缺、奋斗逐梦”的信念——正如她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载梦。只要心怀热爱,人生终将抵达彼岸。” 特教老师张梦银:让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刘珊 4月25日下午,在襄阳市特殊教育学校,27岁的张梦银正带领听障舞蹈生们排练舞蹈《香茶万里香》。 作为一名听障多重残疾教师,她用画笔与舞蹈为残障儿童点亮希望,以劳动者的坚韧与教育者的情怀,为折翼天使插上逐梦的翅膀。 张梦银先天性听力障碍,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日子里,她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学习唇语和手语,用绘画和舞蹈表达内心的情感。 2019年,张梦银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她作为中国代表队成员,站上了意大利国际啦啦操公开赛的舞台。她以精准的节奏感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征服评委,斩获两项冠军。这是中国听障人士首次在非残疾人专项国际赛事中夺冠,她用实力证明:“残疾不是限制,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潜能”。 载誉归来后,她选择回到培养自己的母校,成为美术与舞蹈教师,将追梦的火种传递给更多特殊儿童。 教学中,张梦银将舞蹈动作分解为可视化手势,用色彩心理学引导学生表达情绪,她说,教育的意义,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电商达人靖银平:扶残助残共同圆梦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刘珊 4月24日,在一场招聘会上,失去双腿的靖银平坐在轮椅上,向求职者介绍公司的电商岗位:“网络客服、美工设计、直播运营……只要肯学,残疾人也能在家赚钱!” 2015年,一场意外让靖银平失去了双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电商行业。通过自学网络运营和电商平台操作,他尝试在线上销售襄阳本地土特产,如孔明菜、大头菜、手工挂面等。 2018年,他的店铺迎来转机。一款手工红薯粉条因品质优良登上平台首页,单日销量突破500单。这次的成功让他意识到:电商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帮助更多残疾人走出困境。 2020年,靖银平成立襄阳云上电子商务销售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专注于“电商+助残”模式,并针对残疾人特点开发灵活就业岗位,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店铺运营、短视频制作等培训。 残疾朋友高洋在他的鼓励下,很好地完成了客服工作。截至目前,靖银平帮助800余名残疾人创业。 从“被帮扶者”到“助人者”,靖银平用轮椅碾碎了命运的枷锁,在电商领域开辟出一条充满温度的助残之路。 书法老师杨捍东:以书法重燃生命之光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刘珊 左手挥笔劲书,传教书法弘扬文化,单手撑起“捍东学堂”,学生遍地开花。他就是宜城市“捍东学堂”创办者杨捍东。 19岁时,杨捍东因一场意外失去右臂。自幼喜欢临名帖、学名家的他于1998年创办宜城首家书法学校“捍东学堂”,立誓“要让每个孩子都写好中国字”。 学员李为栋、刘蕴心在全国青少年书画赛中获奖,让“捍东学堂”声名远播。他常对学生说:“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修心。” 为更好地弘扬书法艺术,杨捍东坚持10年深入到城乡中小学,义务为学生传授书法,免费开设书法课程100余次约200多个课时,赠送书法作品60余幅。 2022年6月,杨捍东创作的《风清如穆》斩获湖北省首届残疾人书画大赛一等奖,作品更登上北京冬奥会艺术展。如今,他的多幅作品被收录于《中国残疾人优秀书画作品集》,成为残疾人艺术突破的典范。 2023年,他带领学员到乡村绘制30面文化墙,将《兰亭序》《赤壁赋》化作田间地头的艺术风景。他说,笔墨面前人人平等。残缺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完美的起点。 “90后”发型师王兆坤:巧手剪出美丽人生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刘珊 4月23日,在保康县马桥镇“坤哥美发工作室”内,31岁的发型师王兆坤正专注地为一位年轻人修剪头发。 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后,王兆坤留在当地学习理发。随后,他和妻子返乡,在老家理发店当了3年学徒。2022年,他租下一间70多平方米的门面,开起了美发工作室。 为了方便与顾客交流,剪出顾客想要的发型,王兆坤在手机上下载了专业录音软件,顾客说完话,自动翻译成文字,他一看就明白。为确认无误,他还拿出发型图册给顾客看。一来二去,新客变成了熟客。 为了让顾客的发型更时尚,王兆坤每年都要去外地学习最新的发型技术。他“说”,看到顾客变得帅气漂亮,会感到很幸福。 起初,理发只是谋生;现在,理发已成了人生的事业。2023年,王兆坤在襄阳市区买了房子,他想把理发店开到市区,让更多的人知道“坤哥美发”。 种植大户王永忠:扎根沃土 走出致富路 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刘珊 4月23日,在南漳县三忠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永忠正忙着组织社员抢抓农时,为千亩稻田播种育秧。 王永忠17岁因患强直性骨关节病,与轮椅为伴;26岁自主创业,开办榨油厂;32岁开办村里第一家生资店,盘活村里的土地资源;48岁创立了合作社,集中承包土地2000多亩,吸纳社员300多人,带动大家致富。 经过多年发展,该合作社不仅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还为当地提供“耕、种、管、收、储”全程社会化农机托管服务,每年烘干粮食3000吨以上。 “往年农忙时节,请人工和器械帮忙插秧,不仅耗时耗力,成本也高。”王永忠说,在襄阳市残联开展的“农机助残”活动中,合作社购买了几台插秧机,通过让利、贴息等政策扶持后,每台插秧机便宜了两三万元,减轻了种植成本。 他身残志坚,脚踏实地,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扛起全体社员共同致富的梦想。王永忠说:“残疾人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我希望所有的残疾人都自力更生,活出自己的价值。”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市残联提供) 残疾人 通讯员 残疾 刘珊 全媒体记者 【纠错】编辑:郑傲兰




 
Search | Recent Topics


Jump to top of page  |  Desktop view  |  北京满天星辰公司